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云南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云南自贸区
2022年一季度云南金融运行保持“稳中有进”
2022-04-28 20:24:19来源:人民网编辑:张科责编:石丽敏

  人民网昆明4月27日电(曾智慧)4月26日,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对外发布2022年一季度云南省金融运行情况:2022年一季度,云南全省金融运行保持“稳中有进”良好态势,各项存款增速实现“稳中有升”,实体经济流动性状况持续改善;各项贷款突破“4万亿”大关,万亿余额关口跨越再现“加速度”。此外,制度性调查显示:市场主体宏观感受持续偏冷,企业经营情况下行。

  截至3月末,云南全省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8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718.90亿元,同比增长6.19%,高于上年同期1.56个百分点。

  分部门看:住户存款保持稳定增长。截至3月末,全省住户存款余额2.0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031.68亿元,同比增长8.96%。企业流动性状况稳步改善。截至3月末,全省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8595.41亿元,比年初增加306.54亿元,同比增长2.43%。广义政府存款实现较快增长。截至3月末,全省广义政府存款余额8461.57亿元,比年初增加466.46亿元,同比增长5.69%。

  各项贷款余额首次突破“4万亿”大关

  截至3月末,全省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4.00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057.58亿元,同比增长10.19%,低于上年同期0.72个百分点。

  历史上看,全省贷款规模跨越万亿元关口的时间间隔不断缩短,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用了近五年时间,从2万亿元到3万亿元用了四年时间,但从3万亿元到4万亿元仅用了两年九个月,金融跨越发展不断跑出“加速度”。

  分部门看:住户贷款保持两位数增长。截至3月末,全省住户贷款余额1.3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36.00亿元,同比增长10.48%。企(事)业单位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截至3月末,全省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2.6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721.00亿元,同比增长9.91%,高于上年同期2.13个百分点。

  高质量金融指标保持“稳中有进”

  服务业贷款占比持续提升。截至3月末,全省第三产业贷款余额1.84万亿元,同比增长12.86%,占三次产业贷款的比重达75.69%,高于上年同期2.55个百分点。其中,剔除房地产业的第三产业贷款同比增长15.32%,高于上年同期1.24个百分点。

  重点领域金融支持保持较强力度。截至3月末,基建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3.65%。高于全部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速5.11个百分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960.04亿元,同比增长21.12%,高于全部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速12.58个百分点。

  涉农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截至3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1.33万亿元,同比增长12.41%,高于上年同期0.76个百分点。其中,农业贷款同比增长15.10%,农村贷款同比增长14.18%,农户贷款同比增长16.86%。

  普惠小微贷款“量增面扩”继续巩固。截至3月末,全省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2897.82亿元,同比增长26.75%,高于上年同期0.69个百分点;普惠口径小微贷款户数102.74万户,比年初增加8.37万户,同比增长20.82%。

  信用贷款占比稳步提升。截至3月末,全省制造业信用贷款余额831.40亿元,同比增长9.22%,占制造业贷款比重为48.65%,高于上年同期3.01个百分点;普惠口径小微信用贷款余额1068.62亿元,同比增长59.32%,占普惠口径小微贷款比重为36.88%,高于上年同期7.54个百分点。

  绿色贷款实现较快增长。截至3月末,全省绿色贷款余额4237.00亿元,同比增长22.95%。其中,节能环保产业贷款同比增长72.12%,生态环境产业贷款同比增长25.66%,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同比增长18.90%,清洁能源产业贷款同比增长12.32%。

  市场主体宏观感受持续偏冷 企业经营情况下行

  依据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对全省135家银行机构和120户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宏观上看,一季度,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25.2%,较上季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4.4个和8.4个百分点;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34.2%,与上季持平,较上年同期下降4.2个百分点,银行家和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感受持续偏冷。

  微观上看,一季度,企业经营景气指数为47.9%,较上季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6.2个和2.9个百分点,企业盈利指数为49.6%,较上季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1.7个和4.6个百分点,企业经营情况下行,整体盈利水平减弱。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