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持续发展,昆明市已逐步形成涵盖38个工业大类,以化工、冶金、烟草、非烟轻工4个传统产业为支撑,以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4个新兴产业为重点的“4+4”制造业产业体系。今后,昆明市将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接续,重点瞄准4个新兴产业重点发力,同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
新兴产业重点发力
在新材料产业发展方面,全市将着力打造稀贵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5条产业链。聚焦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布局以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等为主的绿色新能源电池材料。
在生物医药方面,着力打造以疫苗为主的生物技术药、中药(民族药)、天然健康产品3个主导产业链,以及化学药、医疗器械两个辅助产业链。加快新型疫苗研发,引进发展血液制品、细胞制品、单抗药品。强化优质药材资源供给和就地转化,探索建设仿制药研发生产国际合作基地,布局“互联网+医疗”产业。
在数字经济领域,做大电子信息制造业,打造智能手机及个人计算机、新型显示产业链,推动智能终端产业规模的扩充和生态的完善。做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鼓励支持企业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区块链、互联网平台与服务、人工智能、数字内容、数字交易与流通产业。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升级,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
在先进装备制造方面,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车用发动机制造,自动(智能)化物流成套设备制造、数控机床制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能源装备制造、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链。
在冶金和化工领域,将深入挖掘和对接交通、房地产、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对冶金产品的需求,加快推动冶金产品结构升级换代。建立黄金冶炼、加工、消费全产业链,打造孟中印缅“黄金(生产和消费)”走廊。发展以炼油—乙烯装置为基础的核心石化产业群,进一步向石化产业链下游的新型材料、纺织等产业延伸,建成全国重要的炼化一体化石油化工基地。加快磷化工转型升级,推动钛化工产品下游应用向医药、食品等行业延伸。
此外,加快推动烟草龙头企业向数字化、绿色化、科技化发展转型,引导烟草配套产业向非烟市场拓展。打造高端特色乳制品、绿色方便休闲食品、饮料和酒、肉制品、功能保健食品优势产品系列,推动食品行业精深化发展。
政策支持奖补激励
为支持工业、制造业健康有序发展,昆明市已陆续出台“促进工业投资三年倍增”“工业经济稳增长”及“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等相关政策。
在全市掀起“大抓项目、抓好项目”热潮之际,鼓励支持企业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对符合园区主导产业布局定位且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多的重大产业化项目、技改项目,以及对本地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数字经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示范项目,根据相应支持政策最高给予5000万元补助,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开工。在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汽车生产方面,实施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激励和奖补措施。在即将出台的《昆明市关于支持首台(套)产品研发应用的若干政策(试行)》中提出,将完善研发体系创新、建立认定和管理机制、构建推广应用体系、加强研发生产扶持、鼓励推广应用、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等8方面政策。
全市将重点聚焦中小企业成长性和企业能力提升,深入推进企业梯度培育,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择优筛选40户有竞争力、高成长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每户30万元补助。精准服务、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对年内符合条件的上市企业按政策给予奖补。对新建投产纳规等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补,如互联网、软件和相关服务业企业年内首次升规,给予每家10万元的奖补资金。通过奖补,鼓励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推动传统产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为鼓励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对园区“七通一平”的基础设施项目,市本级财政按相应政策要求给予一定资金补助。
抓招商引资做强项目
全市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编制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先进装备制造4个新兴产业图谱,详细梳理分析各产业细分领域的发展现状、总体态势等,加快新兴产业发展项目谋划、精准招商引资,陆续对接海康威视、阿里巴巴、杉杉新材料、金田铜业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季度,已有26个招商引资项目在谈,涉及投资金额约183亿元。
强经济必须强产业,强产业重在强项目。今年以来,全市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制定出台政策措施,着力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堵点”,带动全市项目建设产业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目前,昆钢环保搬迁转型升级项目主体工程建设结束,点火投产;云南裕能年产40万吨磷酸铁和4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一期落地开工,首条生产线5月投产;云南不锈钢精工制品国际产业园、上海杉杉年产3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昆明日报记者 杜仲莹)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