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云南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云南自贸区
昭通市:互嵌式融合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同心圆
2023-10-25 09:22:12来源:云南日报编辑:石丽敏责编:李胜兰

  原标题:石榴花开乌蒙山——互嵌式融合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同心圆

昭通市:互嵌式融合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同心圆_fororder_2

  “福”送万家。

昭通市:互嵌式融合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同心圆_fororder_3

  向家坝电站 卯家湾易迁安置区 图片均为供图

  为全力支援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昭通市建成水利水电移民安置点21个,20.4万汉、回、彝、苗、布依、壮、阿昌等各族群众搬离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构建搬迁规模全国最大、移民搬迁人口全省第一的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在脱贫攻坚战中,以37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21个移民安置点为重点,全市35.5万人从“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边远、高寒、贫瘠、民族、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的六类区域,进城、入镇、进厂、上楼,开始新的生活,其中少数民族3.7万人,全部实行“插花”安置,推动实现互嵌式居住。

  立足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50万人以上实际,在决战贫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中,全市有组织地与广东、上海、浙江等省市274个地区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开创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点对点、一站式输出“昭通模式”,推动各民族在全国范围大流动、大融居、共发展。

  互嵌融合,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同心圆。通过以居促融、以产促融、以联促融互嵌式融合发展,全市各民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我每天除了去沃柑园,还会去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和大家下象棋、聊天。”虽然搬进了花园式安置区,但与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徐诗律仍然每天一大早就到沃柑园精心打理。搬迁后的生活,徐诗律过得有滋有味。

  徐诗律是巧家县蒙姑镇段家坪子3社人。白鹤滩水电站下闸蓄水后,徐诗律老家房子被淹了,一家人搬迁到蒙姑镇移民集中安置区十里坪文笔社区。安置区集中安置了来自该县蒙姑镇和金塘镇的水电移民1595户5151人,涉及汉、彝、苗、回、布依、壮、阿昌等7个民族。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为让白鹤滩电站淹没区各族水电移民搬得出、住得好、能融入、同发展,巧家县依托蒙姑历史文化厚重、冬无严寒、白鹤滩电站建成后江面宽阔的资源优势,围绕全县“一面山、一江水、一座城”旅游总体规划,将移民搬迁安置区与特色旅游城镇结合起来,围绕康养产业大力发展景观农业,形成一条以景观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轴、一条以休闲观光体验为主的滨江景观带、一个结合移民安置区建设形成的高峡平湖,全力叫响“果韵水乡古镇”旅游品牌。在水电移民后扶工作中,蒙姑镇将被打造成巧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样板。

  “铸牢石榴籽精神,用心浇开团结花。”十里坪文笔社区除发展农业外,还全力打造石榴花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和“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各类宣讲活动70余场,受众4000余人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大力倡导和践行“三个离不开”,每年组织社区各族群众开展好婆媳、好夫妻、好邻居、好少年的评选活动,营造各族群众亲如一家的良好氛围。结合红色文化发展旅游业,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顺丰快递编织袋加工厂、新型材料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形成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互嵌式融居社区环境。

  “一肩挑两担”的绥江是我省水电移民第一大县。为支援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建设,全县5个乡镇中3个集镇整体搬迁,总人口17万人的绥江县,水电移民有近6万人,其中涉及汉、彝、回、苗族群众。

  绥江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文化引领,大力实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弘扬发展“三个工程”和“金江石榴红”文化长廊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各族人民勇于发明的创新精神、同舟共济的伟大团结精神、向往美好的伟大梦想精神、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七大精神,突出示范带动,准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四个关系”,大力实施文化、经济、社会、心理“四个嵌入”工程,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全力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昭通市20.4万各族水电移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搬入新家园后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合力,团结奋进,凝聚起推动全市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搬出大山天地宽,和衷共济建设新家园

  “搬进城来住上这么好的楼房,眼瞅着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这辈子做梦都没有想到能过上这样的生活。”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和悦社区70岁的居民邹文昌说,他来自鲁甸县梭山镇,老家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曾经一家5口人挤在狭小的房子里,而搬迁后住的新房子有100多平方米。

  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共安置鲁甸、巧家、彝良、永善、盐津5县35595名汉、彝、苗、回、布依、壮族搬迁群众,是全国跨县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最多的安置区。

  搬出大山天地宽,和衷共济建设新家园。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全面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易迁安置区促共建共享工作,通过组织领导、宣传教育、贴心服务、互嵌交融等,推进守初心、润人心、暖人心、聚人心、惠人心、安人心,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进一步密切。

  昭通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全市11县(市、区)中有国家级贫困县10个,其中深度贫困县7个,630万人口中有187.5万贫困人口,其中,30多万人生活在边远、民族、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的高寒地区。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难题,全市累计建成373个集中安置点,打造以靖安、卯家湾为标杆的9个万人以上集中安置区,35.47万人一步跨越进城镇,住进了互嵌式社区的幸福家园。

  走进彝良县发界街道团结社区居民赵光蕊家中,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学生奖状和幸福的五口之家合影。

  “老大上六年级了,学习很好。老二也上幼儿园了,这会儿孩子奶奶带着老三去接了。”赵光蕊笑着指着照片一一介绍。发界安置区是昭通市9个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之一。2019年,赵光蕊一家人搬入新房,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便利,“老二、老三都是搬到这儿以后才出生的,这里交通便利,乘公交车十几分钟可直达县城,从家里去社区卫生院、去县医院都很方便。”

  搬迁后,赵光蕊的丈夫参加了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成为一名技术工,通过劳务输出前往江苏务工,每个月有七八千元收入。因孩子尚年幼,赵光蕊就近应聘了社区的公益性岗位,每个月也有1000多元收入。

  “还是搬出来好,眼界开阔了,出路也变多了。我还参加了社区组织的育儿师培训,等孩子大一点儿,我也出去打工。”讲到未来的打算,赵光蕊信心十足。

  “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让搬出大山的各族群众逐步能致富。”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昭通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易迁安置区促共建共享工作,成立9个万人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共建共享创建联盟,推进区域间交流互动、资源互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出台《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工作方案》,让搬迁群众实现从安居、乐业到幸福、美好转变,推进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坚定决心。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发动社区各族群众参与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精神文明、创业就业和嵌入式社区有机结合。

  如今的昭通,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苹果、花椒、蔬菜、竹子等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教育、卫生等民生短板持续补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各族搬迁群众共同谱写乌蒙大地的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在交流交融中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青山环抱,溪水长流。古朴的寨门内,一栋栋青瓦白墙的苗族特色民居映入眼帘;一条条沥青路、水泥路修到每家每户门前;红军洞、红军商店、红色文化墙……走进威信县扎西镇干河村荒田红军苗寨,一幢幢干净宜居的小楼房映入眼帘,道路整洁,果树飘香,孩童嬉戏,一片和谐。

  “2010年以前,这里处处泥巴路,户户茅草房,村民被迫外出打工,空巢家庭比比皆是,现在却吃上了‘旅游饭’,这一切都源自寨子里的苗族群众外出务工打开了眼界,在与各族群众互教互学共融中增长了知识。”荒田苗寨致富带头人韩兴品说,荒田苗寨有41户209人,其中外出务工的有68人,户均务工收入达到10万元。

  “过去,我们都是一个带一个出去,在外做塔吊、开挖机。现在我是村里农家乐的厨师,每年收入两三万元,妻子在村里开了个小商店,收入不下两三万元。”韩兴亮曾是村里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之一,过年回家看到苗寨保存较好,他就和几个年轻人商量留在村里,带头把苗寨搞好、搞活。

  富了脑袋、鼓了钱袋、开阔了视野,学到一技之长,有了资本积累的韩兴亮还在村里搞起了养殖。目前,养鸡场有200多只鸡,还养了8只小猪,加上自己的两亩地种点蔬菜,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

  “扎西会议改组了党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红色扎西,胜利起点。”随着威信红色旅游越来越热,韩兴品、韩兴亮在村里成立旅游合作社,让更多年轻人留下来,把苗寨建成宜居休闲红色旅游胜地。

  荒田红军苗寨是昭通市立足劳务输出大市实际,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通过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缩影。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昭通是人口大市,全市633万人口中拥有305万农村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人数保持在250万人以上。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中,通过组织市县乡村2.36万名“四级干部”,1788名信息员全部盯到村、抵到户、对到人,以27498个村民小组为基础网格,织密织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格中有人、责任上肩的就业服务网格。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建立33个驻外人力工作站,并依托全市97个流动党员党组织,全方位、多渠道做好宣传发动、技能培训、人岗匹配、转移输出、稳岗转岗、维权保障等工作。按照稳存量、调结构、树品牌、保增收的思路,开辟出各族群众转移就业一条路。充分发挥驻外人力资源服务站和基础就业服务机构作用,以高度组织化为抓手,全面启动专车、专列联动,打造劳务输出“昭通模式”。通过“管肚子”与“管脑子”同频共振,多管齐下、多措并举,让外出250多万昭通各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液、刻入骨髓、注入灵魂。

  在交流交融中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发展。通过规模化组织250多万外出各族务工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大流动、大融居,与务工地各民族实现共同发展进步。(记者 蔡侯友 沈迅)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