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安徽             长三角一体化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徽学 如何点亮文化安徽地标?
2025-04-09 09:30:57来源:安徽日报编辑:李念念责编:赵滢溪

  原标题:以徽州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徽学,与敦煌学、藏学一起被学界称为走向世界的中国地域文化三大显学 ——徽学,如何点亮文化安徽地标?

徽学,如何点亮文化安徽地标?_fororder_26

徽州文书——皖南茶厘局移文。(资料图片)

徽学,如何点亮文化安徽地标?_fororder_27

徽州宗姓档案。(资料图片)

  春光如诗,万物复苏。放眼江淮大地,山川秀美,人文荟萃,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全省各地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及黄梅戏文化等研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了有力文化支撑。

  去年,“徽州千年宗姓档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徽州堨坝—婺源石堨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黄山市实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自然、非物质文化、记忆四大遗产项目全覆盖,标志着徽州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

  从幕后走向台前

  ——徽州文书成就徽学,“徽学热”让更多的人走近徽州、认识徽州

  徽,有美好的意思。徽州不仅是古时的一个地域概念,更是当今安徽知名度最大、辨识度最高、影响力最广的文化地标。

  岁月不败徽州,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文成风、学成派、商成帮,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具有国家标识性意义的区域文化,具有千年历史稳定性和重大社会影响力。”省政府参事、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教授刘伯山认为,徽州文化堪称儒家文化在中国民间社会最完整表现的范本,以徽州历史和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徽学,被学界称为走向世界的三大显学之一。

  徽学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年。1907年,近代书画大师、歙县人黄宾虹以本名“黄质”在《国粹学报》上发表《滨虹羼抹》,揭开了徽学研究的序幕。1932年,黄宾虹在致近代徽州著名诗人、方志学家、书法家许承尧的一封信函中,率先提出了“徽学”的概念。

  厦门大学傅衣凌教授是徽学研究的拓荒者之一。1947年,他发表的《明代徽商考》,是中国徽商历史学的开山之作。

  近代以来,不少中国古代史新学科的产生都与古文书的发现有着密切关系,徽学也不例外。

  20世纪50年代,数十万件徽州文书被相继发现,成为继殷墟甲骨、秦汉简牍、敦煌遗书和明清档册之后的“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周绍泉曾在《徽州文书与徽学》一文中指出,徽学之所以会成为一门新学科,根本原因是徽州文书的发现与利用。

  随着利用徽州文书研究徽州土地关系、租佃关系以及赋役制度的一系列学术成果问世,徽学由徽州文书研究拓展到综合研究社会实态、探寻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等方面,逐渐发展为一门超出地域社会与地方文化研究范围的综合性学科,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重视。

  “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史料的丰富性。黄山市是目前明清古村落、古建筑遗存最为集中的区域,保存了丰富的徽州古文书、族谱、方志、文集等史料。”安徽省徽学会副会长、黄山市社科联原主席杨永生介绍,近年来,黄山市实施徽学研究提升、徽州文书馆藏、徽州文脉传承、徽剧振兴四大工程,为徽学研究的综合实态分析和学科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徽学研究进行实地田野考察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现场。

  目前,中国社科院、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黄山学院等均成立了徽学研究机构,韩国、日本、美国等国也有徽学研究的组织或项目,并与黄山市建立了稳定的徽学学术交流合作关系,不断推动徽学研究走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

  从学术走向应用

  ——徽学研究持续升温,推动徽州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塑造了一个地区独特个性和认同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创新活力和形象品牌。

  敦煌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为敦煌文化,敦煌这个西部小城在全球光芒四射。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是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综合性国际博览会。到目前,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七届,吸引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名嘉宾参会。2024年,敦煌举办各类会议、展览、节庆赛事等活动超过500场次,涵盖文化艺术、旅游推介、科技经贸等领域。

  “随着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程度越来越深,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日前,黄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山市国家徽学研究院设立推进工作专班负责人叶军带队赴甘肃敦煌学习考察,对敦煌文化创意产业感触颇深。

  “敦煌书局不仅仅是一个书店,更是一个创意平台。”叶军举例说,敦煌书局不仅展陈了2100类1.7万部敦煌题材的专业书籍,还集聚了自主研发的50个主题5000多款敦煌文创产品,已经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地”。近年来,敦煌市以敦煌文化为核心,通过“文化+科技+创意”的深度融合,推出全球首个“敦煌元宇宙”沉浸式数字艺术展,敦煌IP开发衍生出的各类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破亿元。

  “从学术的视角来看,没有敦煌文化就没有敦煌学;从产业的角度看,没有敦煌学的学术支撑和成果转化,就没有敦煌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兴盛。”叶军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各地越来越重视地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像云冈、龙门、大足等地都成立了副厅级建制的专门研究机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徽学研究从发轫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涌现出丰硕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从1980年至2023年,有关徽州社会文化和历史人物研究的规模性学术会议召开223次,其中国际性学术会议达70次;出版各种徽学研究专著近千部,发表的论文近万篇。

  “徽州文化不同于废墟遗址文化、考古挖掘文化、历史传说文化,是植根于生活、创造于日常的现实性文化,涵盖徽商、徽派建筑、徽州文书、宗族制度等众多领域,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广泛的社会性和丰富的实践性。”黄山市非遗研究会执行会长胡宁介绍,时至今日,徽州文化不仅仅停留在历史中,而是持续活跃于当下、服务于时代、造福于百姓。比如,黄山市以徽州文化为内核的旅游业,衍生了民宿、研学、摄影、写生、康养等产品和业态,文化旅游接待量占黄山市游客接待总量的七成以上;徽州茶叶、徽菜、徽派建筑、新安医学等传统制作技艺,发展成为链接一、二、三产的历史经典产业,为黄山市贡献了600多亿元的产值和数万个就业岗位。

  从地域走向世界

  ——设立国家徽学研究院,打造具有国家标识性意义的安徽名片

  黄山市是徽商故里和徽州文化发源地,拥有310处国家级传统村落、476处省级传统村落、4100多处历史建筑,千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80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百万件文书文献,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安徽首位。

  黄山市是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与敦煌相比,黄山市文化和旅游融合程度不高,会展、创意等产业一直是短板;与省内兄弟城市相比,黄山市经济总量居全省后列,“文化+”赋能效应与徽州文化的地位和影响不相匹配。

  “借鉴敦煌等地的做法,在黄山市设立国家徽学研究院,是进一步提升安徽文化品牌、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助力黄山市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的牵动性一招。”黄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建强介绍,近年来,我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海内外知名徽学专家学者纷纷献计献策,积极推动设立国家徽学研究院。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14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年)》明确提出“适时设立国家徽学研究院”。多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推动设立国家徽学研究院相关工作,多次将“支持黄山市建设国家徽学研究院”列入省级重大文件予以部署。2024年,安徽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有关决定和202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提出“支持黄山市建设国家徽学研究院”。

  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黄山学院研究员方利山认为,在黄山市设立国家徽学研究院,可以整合徽学研究各方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徽学研究品牌和徽州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为徽州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学术支持,避免代际断层、文化流失;可以为加快国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更高层次的学理支撑,有助于进一步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打造黄山城市形象和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城市感召力,形成文化品牌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

  安徽省旅游学会副会长、安徽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李东和教授也认为,黄山作为海内外驰名的旅游城市,设立国家徽学研究院有利于依托丰富的在地徽州文化遗存,有效挖掘和开发徽州文化资源,更好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利于推动文化长入经济,促进“徽州文化+”多领域跨产业结构性互嵌,实现徽学研究成果与文化新经济水乳交融、共生共荣。李东和表示,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更广泛应用,文化与经济将在虚拟与现实交织中,创造更多的新价值形态。

  最美人间四月天,春风含笑柳如烟。让我们共同期盼,徽学的春天一路繁花、姹紫嫣红。(文 吴江海)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