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云南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云南自贸区
云南全面提升防震减灾救灾能力
2023-05-26 09:03:46来源:云南日报编辑:张科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完善体制机制 健全应急预案 抓好防范应对 我省全面提升防震减灾救灾能力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进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应急预案健全完善,持续提升监测预警水平,增强建筑抗震韧性,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做好物资储备保障和应急通信保障,抓好防范应对处置,扣紧“防”“救”一体,统一指挥、高效快捷、上下贯通的防震减灾救灾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云南是我国地震防范应对任务最为艰巨繁重的地区之一,地震频度高、震级大、分布广、灾害重。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震减灾救灾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力推动防震减灾救灾工作高质量发展。

  健全完善体制机制。近年来,我省出台云南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印发进一步健全完善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整合成立扩充抗震救灾指挥部。开展抗震救灾指挥部体制机制运行评估,推进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灾害风险防治体系、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等建设,健全完善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各项工作机制。同时,加强应急预案建设,构建覆盖省、州、县、乡、村五级,涵盖各行业各领域,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修订印发云南省地震应急预案,完善兵力需求对接、救灾物资储运等专项预案和云南省重特大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方案。制定演练制度,明确标准,督促指导各地开展应急演练,成功举办了“云震应急—2022”等应对处置重特大地震演练。

  突出“防”字,着力提升监测预警水平,增强建筑抗震韧性。我省率先在全国建成由1660个台站、1个预警中心、16个信息发布平台、746套预警终端组成的预警系统,具备同时向全省1000余万用户提供电视预警服务的能力,地震预警信息产出达到秒级水平。特别是漾濞6.4级地震后,在全国首次实现预警终端报警和大规模电视预警。创新建立“三级组织”“四道防线”的震情监视跟踪工作体系,全省地震监测能力达1.4级,地震监测预报质量连续18年保持在全国前三名。

  增强建筑抗震韧性,推进城市(县城)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实施。累计完成全省95个城市(县城)抗震防灾专项规划编制,实现高烈度设防区县城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全覆盖,覆盖率居全国首位。健全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督管理机制,将超限高层建筑、采用隔震减震等新技术或者新材料的建筑工程和重要公共建筑纳入抗震设防专项审查范围,有效提升建筑工程抗震防灾能力。深入推进隔震减震等抗震技术应用,基本实现位于高烈度设防区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建筑工程隔震减震技术全覆盖,全省既有隔震减震建筑工程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

  加强防灾减灾人力和物力保障。2022年省级财政安排1.5亿元,用于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鼓励社会救援力量发展,逐步提升基层应急响应能力,全省形成了2600支共11万余人专兼结合的救援队伍。着力做好物资储备保障,完善救灾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加大物资储备投入,扩大高原高寒、高山深谷等偏远地区、高风险地区储备规模,在重点危险地区乡镇、村组适当前置物资储备,与京东物流、邮政快递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调运快捷的物资储运网。2022年,省级财政安排1亿元,补充采购救灾物资46万余件。建成救灾物资储备库138个,储备中央、省、州、县救灾物资共计40余个品类310.72万件,可满足100万人次的应急需求。

  加强地震应急通信保障网络建设。我省横向打通应急、地震、消防、公安等14个部门网络链路,完成省州县三级指挥信息网络带宽扩容,为16个州(市)、63个县(市、区)配备卫星移动平台,全省配发1710部卫星电话,为3.6万应急系统工作人员、乡镇领导、村组灾情信息员手机端安装应急通信系统,在灾害多发地区建成81个“超级基站”,在8个重点州(市)配备短波电台,可以满足3000公里内的数字或模拟短波语音通信,全面夯实抗震救灾通信保障基础。

  在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以来,我省有序有效应对处置墨江5.9级、漾濞6.4级等11次破坏性地震事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恢复灾区生产生活秩序。漾濞6.4级地震的成功应对被应急管理部评为2021年全国应急救援十大典型案例。

  下一步,我省将持续健全完善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加大以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为主体、专业救援力量为骨干、军队救援力量为突击、航空救援力量为支撑、社会救援力量为补充的“五位一体”的救援体系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大震巨灾攻坚打赢本领。(记者 朱丹)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